安菲云觀察:城市生活每天都要購買商品,你是每次都去商超(家潤多或地區(qū)品牌與步步高等)還是就在樓角下的便利店,今天安菲云微商系統(tǒng)來分析分析:
1993年3月,在上海開出了我國內地第一家初具現(xiàn)代特征的便利店——“百式”便利店(1999年被良友收購),1995年,第一家國營便利店——可的出現(xiàn),之后各式便利店品牌如雨后春筍般陸續(xù)出現(xiàn),7-Eleven、羅森、全家三大日系便利店也先后在中國開店。
而除了這些“正規(guī)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還零散的生長的一波“雜牌軍”,他們中的很多比這些“洋便利”資歷更老,常年占據(jù)著社區(qū)的中心地帶,在胡同弄堂不起眼的地方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雜貨鋪。
而這些“雜牌軍”甚至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字,在廣東一帶被稱為士多店、福建一帶叫甘仔店、上海叫煙紙店、在北方叫小賣部、夫妻店。
從第一家現(xiàn)代化便利店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已有24年,這24年間“洋便利”們四處開疆破土擴大領地。
7-Eleven在末稱,要以每一到兩年在開拓一個新城市的速度增長,主要城市每年保持新增門店30至40家;羅森在中表示,到店鋪數(shù)量要爭取翻兩番,從目前的約750家擴張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將在實現(xiàn)1 萬家門店的開店目標。
在零售業(yè)整體下滑的當下,便利店卻仍保持逆勢增長,這讓很多人從中看到了機會,“互聯(lián)網(wǎng)er”也紛紛將手伸向線下,先是便利蜂在中關村5店連開,又有消息稱剛被中商惠民控股的愛鮮蜂也要嘗試自己開便利店。
雜貨鋪這個10萬億的大市場
然而在“洋便利”這樣的強勢擴張下,“土便利”們依然生命力頑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
當前,國內有大約680萬家雜貨鋪,一年的銷售額在10萬億左右,其中有3萬億是煙草銷售,還有7萬個億是非煙銷售。
680萬家雜貨鋪中,有約30%分布在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市場;21%分布在縣級市、縣;25%分布在三線城市;還有16%、7%開在二線和一線城市。
另據(jù)進貨比價工具“貨圈全”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顯示,華南地區(qū)的終端零售店鋪中,無品牌的普通小賣部甚至占到了四成,遠多于連鎖便利店24.1的占比。
市場夠大、天花板夠高,使得快消品B2B聚集起眾多玩家,中商惠民、店商互聯(lián)、掌合天下、訂貨寶都是其中的代表,這一領域也獲得了資本的看好,9月,中商惠民獲得13億人民幣B輪融資,據(jù)說本輪融資前就已估值20億美元;繼中商惠民之后,底,店商互聯(lián)也拿到了7億元B輪融資。
而這樣一個大市場也讓巨頭為之側目,底,京東宣布成立新通路事業(yè)部。初,阿里巴巴也推出了阿里零售通平臺。
日前,劉強東通過微頭條宣布,未來五年要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將開在農(nóng)村。從劉強東發(fā)出的配圖可以看到,京東便利店主要是通過收編夫妻店的形式。
京東相關人士也向鈦媒體證實了這一點,目前這個項目由京東新通路事業(yè)部承接展開,京東便利店主要采取加盟的形式,京東輸出品牌、模式、管理以及供貨渠道,沒有加盟費和管理費,京東只向加盟店收取一定保證金。店主可以選擇全部或部分從京東進貨,在京東掌柜寶下單后,會由京東負責物流配送到店。
其實早在上一波O2O大戰(zhàn)時,巨頭們就已經(jīng)試水過社區(qū)便利店,最早可以追溯到,當時阿里、京東、一號店都曾嘗試牽手便利店,發(fā)展包裹自提服務。
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阿里和京東加碼O2O布局。3月,京東宣布與15個城市的1萬家便利店展開O2O合作,緊接著阿里53.7億港幣戰(zhàn)略投資銀泰商業(yè)。
線上線下各有自己的利益考慮,松散的合作方式作用始終有限,京東的萬家便利店計劃最終和大多數(shù)O2O的結局一樣,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而此次的百萬家便利店計劃算是對B2B和B2C的一個打通:一方面可以盤活自己的前端供應鏈資源,直接拓展掌柜寶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可以獲取夫妻店的線下流量入口和消費數(shù)據(jù),同時還可以將夫妻店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利用起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100萬家便利店由一半將開在農(nóng)村,他們還承擔著京東渠道下沉的使命。今年2月,京東宣布要在全國開設10000家以上家電專賣店,實現(xiàn)“一鎮(zhèn)一店”和“一縣一店”,所以收編夫妻店也可以對專賣店覆蓋不到的區(qū)域做進一步補充。
為什么胡同弄堂依然是雜貨鋪的天下?
事實上,京東采取收編而非直接吞并或自己開店,也與雜貨鋪的生存現(xiàn)狀有很大關系。零散生長在各處的雜貨鋪,不論是藏在胡同弄堂里的,還是深入社區(qū)中心位置的,他們都有一個共性——無限近的接近消費者。
現(xiàn)在在大城市或是城市核心區(qū)域開便利店,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開對位置了就賺錢,但是店鋪太難找了。便利店們何嘗不想把這些雜貨鋪都拿下,但為什么沒能得償所愿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開雜貨鋪的是些什么人群
進貨比價工具“貨圈全”曾對平臺上的店主們進行過調研,87.95%的老板是高中以下學歷,男性老板占到63.86%。不過店主大多數(shù)并非我們想象中的中年人,42.17%店主年齡在30歲以下,是50歲以上占比的6倍。
這些雜貨鋪中有六成是夫妻店,之所以選擇自己開店,有近30%的人是因為“不想給別人打工”;“孩子在這邊上學”與“孩子太小,開店可以一邊看孩子一邊賺錢的”共占到25%;“開店比較穩(wěn)定”與風險小“的總百分比為17.14%。
另外,小店的收入也還算可觀。在經(jīng)營方面,店鋪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超過半數(shù),占比53.01%,10萬~20萬的在33.73%;20~30萬的占比6.02%;超過30萬的不到8%。
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雜貨鋪仍然和過去一樣,前面做生意,后面住著一家人。一家店既能住人,又能基本覆蓋生活成本,還不用給人打工,所以大多數(shù)雜貨鋪店主是不愿意把店賣出的。
而如果要加盟連鎖便利店,還得面臨嚴苛的加盟條件,除了加盟費還要將一部分利潤分給公司,拿到自己手里所剩無幾。7-Eleven這種連鎖便利店為了保證品牌復制不變形,還會要求加盟者先去7-Eleven上幾個月班,從企業(yè)文化到店面經(jīng)營逐一學習后,再從一個區(qū)域挑一家店給加盟者經(jīng)營。
其次,“雜牌軍”有他們獨有的優(yōu)勢
7-Eleven等連鎖便利店目前主要覆蓋的是一線城市,一方面受代理區(qū)域限制覆蓋范圍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開店成本很高,所以對覆蓋區(qū)域的消費能力也要求較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便利店大多數(shù)位于核心商圈、寫字樓的原因,尤其是在北京,下班后往遠離市中心的地方走幾乎看不到24小時便利店。
貨圈全創(chuàng)始人張澤告訴鈦媒體,一般每家雜貨鋪都有50個左右固定的客戶,這部分固定人群就可以養(yǎng)活一家雜貨鋪,而24小時便利店則可能需要200個固定客戶才能覆蓋成本,但有些區(qū)域是達不到這個水平的。
比如說一些寫字樓周邊就幾乎沒有固定客戶,都是以路過的人群為主,到了晚上這些地方就幾乎沒有人了,周末的人流也大不如工作日,在這種地方開一家24小時的便利店,就只能賺白天和工作日的錢。
雜貨鋪在營業(yè)時間相對機動,醒了營業(yè),沒顧客了就關門,有的時候晚上需要買什么也可以敲開小店的門,也算是半個24小時便利店了,不需要按24小時連鎖便利店那樣8小時工時三班倒,夫妻兩個人就可以顧的過來,人員成本也要比便利店低不少。
另外,“雜牌軍”們還有一個公開的秘密——無證經(jīng)營。事實上,很多社區(qū)、胡同里的小店都是資質不全的。
在北方很多城市的住宅都底商較少(鈦媒體在上一篇文章中曾討論過商鋪和底商的區(qū)別,此處就不贅述),所以很多小店就索性租下一樓改成店鋪,而住改商其實是需要辦理一套相關手續(xù)的,不過大多數(shù)雜貨鋪們都在“民不舉官不究”的掩護下相安無事。
不要說無證經(jīng)營,日系便利店們連香煙都賣不了。在我國外企是不能售賣香煙的,而香煙一方面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毛利也是很客觀的。過去幾年北京的便利店還被一張許可證給難住,因為無法經(jīng)營便當?shù)弱r食而擴張緩慢,不過一些雜貨鋪倒是順便做起了餐飲生意,還會出售自制盒飯。從這兩個例子就可以一窺“地頭蛇”們的地盤優(yōu)勢。
最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雜貨鋪們做的都是熟人生意
雜貨鋪老板沒事就和你嘮嘮嗑,有時候幫你收個快遞,你好意思不消費點嗎?而這種嘮嗑的方式在推廣上也是低成本且高效的,很快就可以收獲一批忠實顧客。
電商、O2O發(fā)展到現(xiàn)在仍然不能滿足你立馬就想喝一瓶水的需求,而在很多社區(qū)只要一個電話,雜貨鋪就推著購物車5分鐘給你送貨上門,還沒有配送費限制,而這做的全是人情生意。
無限近的接近消費者,這也是巨頭們紛紛把眼光瞄向雜貨鋪們的原因,但目前整個市場過于零散雜亂,直接整合難度太大也不經(jīng)濟,所以把它們收編旗下就成了一個不錯的權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