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又重溫了一遍陳凱歌和馮小剛為雅虎拍的廣告(《阿虎篇》和《跪族》),仍然覺得超級感動,超級搞笑。然則以48.3億美元賣掉互聯(lián)網核心資產后,被賣身的雅虎(Yahoo!)改名為“Altaba”。一個創(chuàng)造歷史的企業(yè),就這樣黯然地了結了自己。沒人想到雅虎會那樣偉大的開始,更沒人料到它會是這樣悲慘的結局。雖然是個悲慘的故事,但里面確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地方
雅虎神話般的崛起
1995年,斯坦福大學的兩個畢業(yè)生,“華裔”楊致遠和大衛(wèi)·費羅在一片狼藉的辦公室,接待了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投資人,并拿到第一筆風險投資。Yahoo!隨即誕生。最初,雅虎只是對網站站點進行了簡單分類的分級目錄,讓網站資源變得有序,便于用戶查詢和使用。
Yahoo!成立不久,不少大公司都找上門來,希望收購他們,但楊致遠和費羅統(tǒng)統(tǒng)拒絕了,楊致遠和費羅希望讓Yahoo!成為給全世界網民提供最豐富和最有效信息的互聯(lián)網公司。這需要三個條件:
一、Yahoo!可以提供全世界最多的內容;
二,雅虎的內容要繼續(xù)更有效,更有品質;
三、Yahoo!要開到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要知道Yahoo!
當然,還得有個前提:Yahoo!能賺錢。
互聯(lián)網公司如何賺錢?這是所有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者都在尋找答案的問題,雅虎最先就此給出了回答:通過開放且免費的內容吸引網民眼球,再將眼球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的方式是向企業(yè)賣廣告。這也是雅虎能夠成功的關鍵。
內容免費、開放、靠商業(yè)廣告盈利,當時的互聯(lián)網世界,只有Yahoo!清晰地想清楚了這條路,而且堅定不移地走了。
這套至今管用的游戲規(guī)則,讓Yahoo!成了全世界最早知道如何掙錢的互聯(lián)網公司,也讓楊致遠和費羅成為整個互聯(lián)網商業(yè)化的啟蒙導師。
這也是楊致遠和費羅對互聯(lián)網最重要的貢獻,足以載入史冊,成為行業(yè)奠基人的貢獻。這讓他們成了互聯(lián)網商業(yè)世界的貝爾、瓦特與愛迪生。
隨后,雅虎逐步擴張,建立了集搜索引擎、電子郵箱、即時通訊、網頁廣告和網站建站平臺于一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覆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聯(lián)網門戶網站。
1999年,互聯(lián)網剛剛起步階段,雅虎就擁有了1.2億獨立用戶,其中1億用戶至少在雅虎的某一個頻道或特色服務中注冊過。
以電子郵箱為例,雅虎郵箱曾在全球范圍內擁有2.43億用戶,很多中國網民的第一個郵箱即是后綴為@yahoo.com的雅虎郵箱。
創(chuàng)立僅1年多后,雅虎就登陸納斯達克。上市當天股價上漲了154%,市值達到8億美元。2000年3月,雅虎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千億美金市值的互聯(lián)網公司,市值最高接近1300億美金,超過通用汽車、亨氏食品和波音公司三大世界500強老牌巨頭的市值之和。那時的雅虎,她是互聯(lián)網的代名詞,她是唯一的神話,沒有人認為自己可以戰(zhàn)勝她。
但也從此開始,雅虎再也沒有站到更高。因為,從此之后,除了當年幾乎耗掉Yahoo!三分之一的現(xiàn)金,下重注擁有阿里巴巴40%股份之外,雅虎再也沒有作過什么正確的決定。
雅虎帝國崩潰的唏噓
曾經手握一把天牌的世界霸主,到底是怎么玩死自己的,而且還死得這么慘?原因很多,說法不一,但至少幾個導致雅虎敗局的關鍵。
1、本來就沒那么厲害
成功是怎么來的,又如何持續(xù)?這是個大問題。
一個企業(yè)走向成功的路徑各有不同,但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是人的能力對成功起了決定性因素;二是天時地利、因緣際會是成功的重要前提。無論是更靠哪者成功,要想持續(xù)成功甚至成為偉大,則需要足夠強大的必然的能力。
雅虎快速崛起為全球網絡霸主后,很多人把它的成功等同于創(chuàng)始及經營團隊的英明神武,甚至認為是他們的必然能力造就了必然的雅虎。
但事實可能并不是那樣,真正造就雅虎的更多是天時、地利與因緣際會,其初期神話般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幸運地騎在了這些東西之上起飛。
成了時代的幸運兒之后,能否修煉出必然的能力,把將原本可能更多依賴時代幸運的成功,變成精心謀劃,甚至深思熟慮的必然產物,是企業(yè)能否從成功走向偉大的關鍵。如能,則偉大;若不能,則哪里來回到哪里去。
雅虎后來的衰敗,不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了:在偶然、天時、地利中爆發(fā)的他們,在第一代世界霸主和千億美金帝國的背后,其必然的能力沒有那么厲害,雖然他們足夠厲害,但沒有媒體和業(yè)界仰望甚至敬畏的那么厲害。
2、看對了趨勢,押錯了方式
很多人認為,是楊致遠和團隊沒有遠見,看錯趨勢,才導致了雅虎的敗局。這種看法并不客觀。
互聯(lián)網的大趨勢,楊致遠10年前都看到并且看準了。當時,已經投資成為阿里第一大股東,堅定看好電子商務的楊致遠,曾在電商之外明確表示:社區(qū)、內容、搜索、個性化,是未來互聯(lián)網的四個戰(zhàn)略核心。
這不正是這些年來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趨勢嗎?看準了未來的趨勢,卻押錯了贏得未來的方式,才是雅虎的致命傷。
雅虎第一個押錯的是搜索和內容的未來方式。
楊致遠和費羅為了讓人們更便捷地在網上獲得想要的信息而創(chuàng)立雅虎,讓雅虎永遠幫助人們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最多最想要的信息,也是楊致遠和費羅對搜索與內容的長期夢想。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需要三個條件:一,全面:信息十分豐富;二,世界性:可以找到全世界的有用信息;三,品牌:要讓全世界的網民都知道Yahoo!。但如何全面、世界性、有品牌影響?雅虎押錯了寶。
起初的雅虎,本質上是一個內容搜索公司,他們的頁面也曾經跟今天的專業(yè)搜索引擎更類似。但走著走著,雅虎覺得依靠搜索意味著“內容還是別人的”,他們要自己掌握內容才行,于是大干快上,朝向門戶和媒體公司而去。進而發(fā)生了今天想來很荒唐的事:當全球互聯(lián)網加速轉向技術驅動內容甚至一切時,雅虎,這個全球互聯(lián)網霸主卻回歸傳統(tǒng),將大量精力放在了人工做內容之上。
悲劇很快發(fā)生,技術驅動內容很快走到人工干死也干不出那么多內容的程度。雅虎這才猛然發(fā)現(xiàn),谷歌那條什么都沒有的搜索框,才是幫助人們最便捷地獲得最多最想要信息的最好方式,而人們心目中尋找內容的最佳方式與品牌,也悲催地變成了那條“內容是別人的”谷歌框。
押錯了搜索、內容的未來方式,讓雅虎輸掉了一大局。而錯過內容、社區(qū)的未來方式,錯過移動互聯(lián)網,則讓雅虎徹底葬送了自己。
在移動互聯(lián)洶涌澎湃的大潮里,雅虎既沒有自己研發(fā)出一款叫好又叫坐的大產品,也錯過了通過收購搶占移動互聯(lián)高地的機會。
1997年,斯坦福大學的兩個學生,搞了一個叫“BackRub(網絡爬蟲)”的研究項目,想要以100萬美元賣給雅虎,這就是Google的雛形。高冷的雅虎卻無動于衷,到了2002年,雅虎幡然悔悟,開始認真考慮收購Google,才發(fā)現(xiàn)已經買不起了。今天,Google的市值是5000億美元。
2006年,雅虎報價10億美元準備收購Facebook。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投資者幾乎同意了這個交易。當時正值Facebook內憂外困,雅虎便趁火打劫,在最后關頭砍價至8.5億美元,倍感羞辱的扎克伯格,在董事會上當著所有人的面撕爛雅虎遞交的協(xié)議書。過了幾個月,雅虎又提出10億美元甚至更高的收購價,被Facebook拒絕。今天,F(xiàn)acebook的市值是3000億美元。
2月1日,微軟開出450億美元的高價,溢價60%,向雅虎拋出橄欖枝,希望通過兩者的聯(lián)姻,打破谷歌在搜索和在線廣告市場的壟斷地位。雅虎卻認為報價大大低估了雅虎的市值。3個月后,微軟又將報價提高到了500億美元,不過依舊被后者拒之門外。微軟洽購雅虎,各方一直看好,最后卻不了了之。錯失了這次高價賣身的機會,雅虎猶如貨架上的打折商品,無奈地等待著討價還價,煎熬地期待著買家光臨。
7月25日,美國通訊巨頭Verizon宣布以48.3億美元收購雅虎。對于曾經的互聯(lián)網巨人來說,這個結局更像是一場羞辱。48億美元的售價還不到巔峰時期千億估值的一個零頭。
20年來,互聯(lián)網風云變幻,潮起潮落,一個機會起來,一個機會下去,一個機會又來。機會,是今天尤其被人關注的話題,就機會而論,Yahoo也給人一些啟示和參考。我們所想到的主要包括:
一、機會永遠是有的。
以國內互聯(lián)網為例,當你覺得搜狐、新浪、網易絕對不可戰(zhàn)勝的時候,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起來了;當你覺得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不可戰(zhàn)勝的時候,京東、美團、滴滴、今日頭條們還是站起來了;當你覺得門戶不可戰(zhàn)勝時,電子商務站起來了;當你覺得電子商務不可戰(zhàn)勝時,微博又站起來了;當你覺得微博不可戰(zhàn)勝時,微信站起來了……當你覺得微信不可戰(zhàn)勝時,或許已經有人將要站起來了,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站起來,而且會站到那么高。
二、機會往往是被看上去沒有機會逼出來的,而且一定不是重復過去的機會。
Yahoo!靠門戶把握了第一個互聯(lián)網大淘金的機會,但或許正是他把這個機會占得太恨了,所以才逼迫其他人去尋找其他機會,進而有了谷歌、有了亞馬遜,有了阿里、騰訊,有了越來越多人,挖空心思去想:我怎么用新方法去盈利,因為我不用新方法,就翻不過他們這些老大山。
三、機會來自對人類永恒需求的變幻方式的把握。
人類的需求從趨勢來說,幾千年都沒什么大變化,無外乎是吃穿住行,生老病死,飽暖情欲,更好的,更好的。在我眼中,也沒有什么互聯(lián)網不互聯(lián)網公司,所有公司本質上都是供應需求的公司而已,區(qū)別在于,你以什么內容和方式去滿足這些需求。
老公司的沒落,新公司的興起,給所有創(chuàng)業(yè)人最大的啟示應該是:成功源自你把吃穿住行、生老病死、飽暖情欲搞出了更好更新的方式;失敗則源于,別人用更好更新的方式搞掉你的方式。
搬到互聯(lián)網上,有個時髦的詞叫場景。場景的核心,其實依然是方式。
或許是有鑒于Yahoo!的教訓,馬云在阿里巴巴推行了“履帶戰(zhàn)略”——淘寶當第一陣營,然后是天貓,接下來是支付寶,再是云計算,再是菜鳥,如今最新的履帶已經鏈接到健康醫(yī)療、體育和娛樂,一輪接一輪,力爭阿里永遠做著當時最好最旺的生意。如果您認真去研究他的這個戰(zhàn)略,其核心歸根到底,都是在預測未來吃穿住行,生老病死,飽暖情欲的變幻節(jié)奏與方式。
最后,也還有一個警告。
雅虎的倒下,之于我們個體的意義,不是少了一個瀏覽新聞的網站,而是提出了一個命題:企業(yè)或個人,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不被淘汰?
在互聯(lián)網的大潮里,你可以隨波逐流,也可以逆流而上,但是,千萬不要停止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