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菲云跨境電商最新資訊;在將至的“雙十一”狂歡背后
“這段時間里平臺要做的就是‘別出事’
定居意大利三年
入行兩個月
中國將進口商品分為貨物和個人物品,分別適用不同的監(jiān)管要求
而新政實施日期
,則由最初的5月延緩到5月,此后又兩次延期,最新執(zhí)行日期是底。“說明政府還是覺得監(jiān)管方式有問題,要繼續(xù)反思
、調查、研究。”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健說。畢竟新政的定性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將跨境商品歸為“一般貨物”,意味著此前進口跨境商品的價格優(yōu)勢、速度優(yōu)勢都會喪失。國家標準化研究院食品所主任李強與阿里巴巴合作
,正為跨境進口商品制定安全標準。在他看來,“雙十一”是個關鍵時期:“這段時間里平臺要做的就是‘別出事’,向政府證明平臺能控制好跨境商品質量。一旦出事,國家就很可能進行加嚴監(jiān)管,過渡期不到就會收緊。”跨境電商政策“靴子”仍未落地,第五年“雙十一”狂歡節(jié)已然開始
。在這場狂歡背后,是跨境電商心中再次逐漸繃緊的弦。“好好表現(xiàn)”的機會
“雙十一”大戰(zhàn)拉開帷幕前夕
,一場名為“品質電商”的研討會在杭州召開。會議由質檢總局主持,規(guī)模不大,但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質檢總局將會議定位為“對電商的一次摸底”
,目的在于“在‘雙十一’期間有針對性地管控商品品質”。而對企業(yè)來說,這更像是一場“展示會”:先行賠付、無憂退換貨服務……各電商平臺都提出了自己有競爭力的品控方案。初,李強和他的團隊開始和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合作
,為跨境商品在天貓國際的投放制定企業(yè)食品安全標準。標準的制定共分兩期,第一期是嬰幼兒配方乳粉和保健食品
,第二期則包含三十多類食品——保健品、乳粉和大部分食品,正是新政實施后,可能會按照一般貨物管理的品類。李強團隊的具體做法是:選出包括歐盟、美國
、澳大利亞、加拿大等9個國家和地區(qū),將它們的標準收集起來,與中國同種商品的國家標準比對,原則是“要嚴于國家標準”。“天貓國際的標準是個綜合版。有些指標國外沒有要求
,但我們有要求,比如奶粉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些國內外都有要求,但天貓標準嚴于國標。比如食用油里致癌物苯并芘,我國要求(不高于)每公斤10微克,天貓要求每公斤3微克。”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副總裁曾憲隆說。曾憲隆將標準評價為“品控邏輯的基石”
,但業(yè)界對這種做法的評價褒貶不一。在卓志跨境電商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CEO李金玲看來,阿里率先開始制定企業(yè)標準
李強也承認
這是李強第一次與平臺合作制定標準
“阿里作為大企業(yè)
“雙十一”前夕,“表態(tài)”的行業(yè)大佬不止阿里一家:阿里巴巴與國家標準化研究院聯(lián)手,京東則與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xié)會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
,宣布打造中國電商產品質量“云平臺”;網易嚴選的品控團隊共一百余人,規(guī)劃在實現(xiàn)全品類的溯源可見。唯品會則與中國人保簽署了千萬保障金額的產品責任保險,百分百保證假貨必賠。已提交審議的電子商務法草案二審稿中,將平臺作為商品質量的直接責任人
。李金玲說,這“無疑已經是一個趨勢”。在李強看來
,“雙十一”是對平臺的檢驗:“其實政府也在觀察跨境電商,借這個機會,平臺要好好表現(xiàn)上述說法得到了商務部財務司副司長袁曉明的確認。在4月《瞭望東方周刊》的采訪中
政策審慎
4月的“熔斷日”至今仍讓跨境電商們心有戚戚:貨物在港口或保稅倉滯留,地方政府不知道怎么辦
當時一個多月后,5月26日
“當時行業(yè)中一些人悲觀,另一些人樂觀
這樣做的人不在少數
“兩年之間差太多了
不過,也有從業(yè)者注意到了正面清單下的一行小字:清單將根據跨境電子商務發(fā)展
調整很快就到了。2月28日
“對這次延后其實蠻意外的
“3·17談話”讓業(yè)界松了一口氣
安菲云這樣理解政策的不斷變化:“政府對于跨境電商這種新業(yè)態(tài)不太了解
他的話得到了印證。在上述媒體采訪中
7月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每一次延期都意味著李鵬博等業(yè)內人士對這個行業(yè)又增加了一些希望
他亦堅信
對“靴子”何時落地
商務部財務司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復中表示:下一步是否會再次延長過渡期以及新監(jiān)管模式出臺的時間表,需由國務院研究決定
但在李金玲看來
只能疏
“政府也有壓力,他們想盡可能找到一個好的方式
袁曉明曾表示
,三次延后緩沖期期間,商務部曾會同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食藥監(jiān)總局等部門,多次深入調研。李鵬博參加了幾次部委的調研會議:“在鄭州調研華北華中重點企業(yè)
、杭州調研江浙滬的企業(yè)、廣州調研華南的企業(yè)……企業(yè)能在會議室里面對面和政策制定者溝通。”此外
,政府還多次組織跨境電商平臺、企業(yè)、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和傳統(tǒng)貿易企業(yè)召開座談會,并委托商務部駐外機構但王健認為,中國的政策反而是其他國家學習的對象——世界范圍內
“比如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監(jiān)測數據顯示
李鵬博認為
,跨境進口之所以仍能“存活”下來,除了沒出質量安全事故外,另一個原因是整體體量并不大:“我們還沒有真正刺激到國內的核心產業(yè),從這個角度看,國家覺得不會出太大的問題,可以繼續(xù)試點下去,即便出問題,也能夠管控得住。”地方政府的姿態(tài)更為積極
。4月,湖南省商務廳、廣東檢驗檢疫局、湖南檢驗檢疫局簽署探索備忘錄,將共同建立一個名為“全球質量溯源體系”的新系統(tǒng),實現(xiàn)跨境商品全溯源。即便如此,身為電商平臺雇員
,張潔也不敢對身邊親戚朋友保證自己所在電商平臺買到的全部都是真貨。上游供應商是跨境商品品控的關鍵。“產品質量基本是由供需關系決定
,而供需關系是不斷變化的。”張潔說,在高速發(fā)展的電商領域,一旦貨品需求量太大,進入高峰期,壓力之下平臺挑選供應商的空間將被擠壓。這種情況下
,若供應商在某個環(huán)節(jié)上出問題,品控人員很難發(fā)現(xiàn)——“雙十一”就是這種高峰期。不過
“政府也開始逐漸意識到
,對跨境電商不能堵,只能疏。”王健說。“跨境電商不是做不做的問題
,是怎么做的問題:怎么解決國家、企業(yè)、個人的需求平衡的問題。”任曉煜說,在我國出境游和海淘代購的市場規(guī)模已達到5000億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跨境電商將外流消費拉回來,也是國家要考慮的課題。“消費者可能也需要轉變觀念
,不要一出問題就質問政府為什么不管。政府沒有辦法什么事都管。”王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消費者協(xié)會與社區(qū)組織的作用將被凸顯。但在他看來,問題實質涉及政府監(jiān)管思路的轉變:“是把碎片化的貿易當做現(xiàn)有的事實去看待
,相信它是未來不可阻擋的趨勢,還是打定主意不能允許它發(fā)生?”本文由安菲云官網發(fā)布,轉載必究!